何玉建在【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三期“战旗实践”(2021年8月22日)上讲演
我是唐昌镇的人大主席,也是乡村振兴学院的执行院长,我将从一个乡村的实践者和一个基层研究者的角度来分析解读战旗,我们需要把战旗放在郫都乃至大成都环境中去研究。战旗村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平原都市郊区型的一个村庄,它是如何在城市化进程当中脱颖而出?对于其他村庄有什么启示?我想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成都村庄的发展演进与竞争分化
战旗村和成都其他村庄一样,大约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成都的农村经历了几次分化。
第一次分化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从 80 年代初期开始,成都的郊区一些村开始新办集体企业。战旗村那时候也开始兴办集体企业,有了机砖厂和复合肥厂等集体企业,有效地解决了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活跃了市场经济。
第二个分化阶段在上世纪90 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逐步活跃,一些村庄的集体在竞争过程当中逐渐败下阵来,不得不转型或改制。但是战旗村没有这样做,他们把企业的经营权让渡给私人企业,把土地所有权和房产的所有权掌握在集体手中。我认为这是战旗村做的非常正确的一件事,他们保留了集体资产,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第三次分化是城市化加快推进过程当中,成都当时提出了工业集中发展的理念,过去随便建厂盖房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成都规划了很多的产业功能区,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郫都区在成都的西北部,是成都最早开始发展的地区。我们离城市比较近的一些近郊区开始大面积种植花卉、苗木、盆景和蔬菜,一些特色小镇也开始兴起。而战旗村由于区位优势不足,交通条件落后,农民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种地一年不如在外务工2月,所以大量农民选择进城务工。于是出现了青壮年进城务工、妇女就近就业、老人在家种田,土地逐渐撂荒,部分村民甚至举家进城的现象,这个过程伴随着人口外流和乡村萧条。在 90 年代末,战旗村也遭遇了严重的空心化危机
第四次分化是从03年成都市作为成渝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开始的。2003年,成都市作为成渝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率先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006年,郫都区开始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试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龙村、青杠树村、锦宁村等新村都具有代表性,各自走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2007年,战旗村“穷则思变”,抓住机遇,开始了以农民新居建设并于2009年建成入住,基本上解决了老百姓居住的问题。这次建房是全村大集中在一个点上,建房的土地是集中在一两个生产队,建完之后就涉及到全部生产队进行调田,难度特别大。恰好在那个时候成都市开始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求全部要确权到户。所以两项工作叠加在一起进行,村里面难度特别大,导致战旗村在这项工作上很落后,进展缓慢。实际上他们是在做一个大文章,他们把所有土地全部整合起来,这样第一解决了调田的问题,第二解决确权的问题,第三个解决老百姓居住的问题,第四解决了老百姓不愿种地的问题。但是也需要付出代价,就是村两委需要将土地运营起来,否则到年底老百姓保底收益就没有着落,这时候两委干部压力非常大。
但是这一次整合,我认为它最成功的是它把过去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土地所有权全部打破,实行了全村的整合。战旗村把家庭联产后分散的土地再次集中起来了,而且实现了打破社界的化学式变化,实现了农用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的全村整合,为“整村经营”创造了可能,我觉得这个变化是划时代的。随后又进行了股份量化改革,实现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固化,大家就关注于具体哪一块土地,而是享受股权,建立起了把村民再次组织起来的利益机制,为集体企业参与市场经济奠定了治理基础。我认为这一阶段的分化是战旗最深刻的变化,具有里程碑意义,全国的案例都比较少。
(二)战旗村产业发展历程
1、工农互补发展时期
2010年以后,战旗村开启了经营村庄的历程。当时它的核心任务是如何经营好土地,发展好产业。我认为战旗村的产业发展历程大概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功能互补阶段。他们先后成立农业公司统一经营农用地,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统一经营建设用地,开始了村庄公司化运作的序幕,提出“工农互补”发展道路,是以工促农,工农互补这样一种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战旗村还引进了一些农业企业。过去战旗村的位置比较偏,但随着灾后重建项目—沙西线快速通道的贯通,打通了战旗通往成都和郫都城区及都江堰等周边区县的通道,有了更多企业愿意到战旗投资。利用交通优势,战旗村先后引进了一批苗木、花卉种植企业,引进投资上亿的“榕珍菌业”食用菌现代农业项目,引进“满江红”等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加工业,这里的土地开始活跃了起来。
2、农旅融合发展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战旗村的农旅融合发展阶段。当时的战旗村仅靠收取土地租金是赚不到钱的,还需要发展新的产业业态,敏锐的战旗人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巨大商机和广阔前景,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2012年,战旗村引进建成 “妈妈农庄”田园综合体项目,“妈妈农庄”建成之后很火,最多的一天吸引了3万多的游客,这也让村里和老百姓都看到了希望,纷纷开起了农家乐、小商品店,大家尝到了发展的甜头。
但是好景不长,2014年,成都市水七厂落户在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大部分区域被划为水源保护区,一些工业加工企业面临调迁转型,战旗村也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一方面,战旗村搞工业的这道门被关上了,但好在打开了搞旅游这扇窗了,村里顺应趋势,提出“农旅融合”发展思路。他们开始谋划着创建国家AAA旅游景区,准备建一个商业街或者一个商业体,把农产品当旅游产品卖出去。
2015年,郫都区被列入全国33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战旗村主动承接这项改革试点的任务,将关停的复合肥厂和老村委会两块地进行整合颁证入市,建成上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这也是成都周边乡村少有的商业综合体,我想这个创举在很多农村也是很少有的。这个综合体一方面解决了产业链的普遍问题,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一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如何对接城市市场,对接城市资本的一条路,打开了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的通道。后来他们村的很多土地都有企业愿意来投资。
2017年,四川省准备筹办首届村长论坛,在全省进行选点。战旗村得到这个信息之后,主动去申报,区里也很支持,最终四川省首届村长论坛落户战旗村。随着村长论坛的召开,战旗村在全省的知名度更加响亮了,他们趁热打铁,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3、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时期
正是由于战旗村有这么好的基础,所以2018年2月总书记视察四川时选择了战旗村作为视察点位。因为战旗村太有代表性了,它能够代表中国这几十年发展的变化,它的发展跟中央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总书记视察战旗后,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嘱托要“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2018年以后,战旗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大量投资企业纷纷到战旗抢滩布局,带动周边村成功引进吕家院子、天府酒店、西蜀竹林、横山花湖等一大批文旅项目,2019年全村的游客量达到一百多万人次,并成功创建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随着战旗知名度越来越高,很多党政考察团纷至沓来学习,还有很多专家也到战旗村来找寻战旗取得成功的密码。郫都区顺势而为,率先创办全国首个乡村振兴培训学院。这是全国首家以乡村人才振兴为目标的一个学院,就是想通过学院为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培养大批的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对村里面而言,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为他创造了一个新的产业教育培训产业。学院同时作为战旗的新产业业态、新的文化IP,开启了战旗村发展教育培训产业,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三)战旗经验与启示
1、战旗的经验启示
实际上战旗村跟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一样的,读幼儿园,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是在同一起跑线,但慢慢地有一些人、有一些村就前进了,就脱颖而出了。战旗村每一步的发展都不是预先设定好的,而是穷则思变、见招拆招干出来的,每一次的危机同时又孕育着新的机遇。
所以我总结战旗村有四个经验。第一个是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认为真正能做到是非常难的。第二个是坚持集体主义,因为我们国家的公有制性质是毫不能动摇的,所以战旗村是吃透了国家精神的。第三个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战旗村八任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方向一致,这是积累的结果。第四个就是坚持市场化的思维,要对接市场,要把自己融入到大市场当中去,我认为这是战旗的经验。
2、成都示范村的经验启示
战旗村并不是成功的唯一的标准,实际上我们郫都有大量的示范村发展的特别好,但是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有一个非常好的团队,它能够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第二就是市场经济中的产业基础,就一定是找到了一个产业的发展方向。第三就是他们农民实现居住集中居住,因为我们都知道,农民有了钱之后都会修房子,村里统一修了之后,农民就不再担心这事了,就开始集中精力搞发展了。第四就是集体在村庄发展中有主导权。第五就是政府的大力支持,我觉得这是不可回避的。因为我也是政府干部,我们为什么愿意支持这些村庄?因为在他那个村他能够干成事,其他的村可能干不成事还要出问题。
3、成都后进村的成因分析
也有很多村问,我们村怎么发展不起来,到底怎么回事?我总结了几条原因。第一个是班子有问题,战斗力不强;第二个是发展定位不清晰;第三个就是群众动员力不够,发动群众不充分;第四个是交通条件不好;第五个就是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说这几条是村庄发展不起来的普遍原因。
(四)乡村振兴学院的历史使命
当前,乡村振兴如何破题,各地都在实践,很多村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他们希望能够在战旗的经验里找到答案,所以这正是学院的使命和意义。
下一步我认为乡村振兴关键还是在人,特别是村支部书记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我们科层官僚体制下的代言人,同时也是乡村治理当的代言人,所以支部书记非常重要。我过去在当镇党务副书记的时候,我在全镇选拔了25名支部书记的后备人选,现在有一半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我觉得支部书记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力量,书记的问题不解决,乡村就没有出路。我们乡村振兴学院应该起到这个作用,实际就是要持续不断的来培养这批人,让他们成为我们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同时我们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发挥把上面理论政策及下面经验成果集成转化作用,变成教学产品“教”广大乡村振兴从业者,让全国更多的人从中能够找到答案。
学院不光要搞培训,还要搞咨询,还要搞服务。我们需要参与政策研究,与科研机构、设计团队、智库机构协同“帮”村庄开展乡村规划、基层治理、集体经济等智力服务,要到贫困村和先进村选很多不同类型的村庄来进行服务,从人的角度来解决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让战旗学院成为乡村振兴的“智力高地、人才摇篮”,真正承担起历史使命,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
(何玉建讲述、整理)
雪山下的战旗